发布日期:2024-07-28 浏览:
暑期来临,火爆的暑期研学如约而至。
头顶着烈日,李威(化名)领着读小学的女儿站在北京大学西门外的长队之中。“没预约到进校参观的门票,太难了,几乎秒没。但带着女儿来北京一次,总要到北大打个卡。”李威说。
他正在排的长队,仅限于在北京大学西门拍照留念,无法进校参观。
2023年,疫情过后的第一个暑期掀起了研学热,但同时乱象频现。“清北学霸怒斥研学内幕”等消息屡屡登上热搜,有的几千元的暑期研学团宣传说深度参观清北名校,结果却是在校门口打卡拍照。
今年,北大、清华有序向社会打开校门,推出了暑期研学团体预约,由校方提供免费研学导览服务,但并不面向商业团体,仅接受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申请。
供给增加减少了拍照打卡式的“游而不学”,以及商业机构的虚假宣传。但21世纪经济报道发现,仍有让消费者真假莫辨的高价“清北游”产品在售。
“今年暑期,大凉山公益研学路线快撑不下去了。”深圳一家研学公司负责人安盛(化名)说。不久前,媒体曝光大凉山支教研学乱象,研学机构卖惨式营销,研学家庭花万元高价公益作秀,只为一张志愿证书。
近期,四川省凉山州有关部门对支教研学进行了排查,相关产品已大范围下架。但21世纪经济报道发现,原本正规的公益研学产品亦受到波及。
暑期研学乱象整治,根本在于摆正研学旅行的性质。近日,多个省份教育厅发布暑期中小学生研学特别提醒,呼吁理性选择项目。浙江等地出台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进一步规范管理。
有序打开的清北校园
北大、清华,几乎是暑期中小学生研学北京线路的必经之地。然而,市场供不应求,研学火爆的同时乱象丛生。
据报道,2023年暑期,有的研学团在清北校门口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结果拍了张孩子和校门的合照后,就宣布“学校逛完了”。有的研学团把孩子拉到了清华大学旁边的科技园区,谎称“清华新校区”,还有的把学生们带进了清华艺术博物馆,孩子也搞不清,只能任由导游摆布。
研学乱象与供给不足其实有关系。《半月谈》杂志2023年9月发表评论文章《大学校门,该打开了》指出,一些大学已经宣布将全面打开校门,但仍有一些大学依然顺延疫情时期的校园管理政策,对社会公众的大门依然紧闭,颇令人遗憾。
有序开放其实可以正本清源。从2024年开始,北京大学开放假期研学。团体预约仅面向“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团体,提前3天发送预约邮件,原则上每个单位假期预约仅限1次,一个团体总人数原则上不超过200人。
2024年寒假,来自13个省份82所中小学的学生首次通过这种方式走进北京大学。这个暑期是开放校园假期研学的首个暑期,由于暑期时间较长,接待人数料将超过寒假。
据介绍,暑假期间北京大学校园研学每天开放四个时段,由校方安排志愿者进行校园历史、景点讲解,并安排思政课活动等。21世纪经济报道发现,7月8日开放首日,就有多个研学团进入北京大学校园。而除了在8点和13点的预约入校开始时间,校门口并没有排队等候的散客。
不过,市面上仍有大量高价清北游研学产品。一家知名研学机构售价9980元的“清北科技营”共7天6晚,其中宣传将在第四天参观清华、北大本部。
此外,产品宣传中还称,学生们将入住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并参观新燕园校区。
产品宣传中没有介绍,所入住的昌平校区距离北京大学本部约50公里,而新燕园校区与北京大学燕园虽只有一字之差,实则也有几十公里远。
另一个售价3980元的五天四晚“相约北清”研学营,声称是由北大校企主办,但产品介绍中的几个主办方,只是注册在天津、江西等地,名称中带有“燕园”“北大”“元培”等字眼的企业或社会组织。
专项整治大凉山支教研学
暑期还没开始,公益支教研学项目就火了。
据报道,今年6月,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
这些研学项目采取卖惨式营销,宣传中“大凉山的孩子”皮肤黝黑、头发凌乱,甚至一天三顿只吃土豆。而一个7天6晚的大凉山支教研学团,售价高达10980元。
参加支教的学生也并非纯粹出于公益,他们大多数只是初高中生,并不具备教学能力,有的甚至只是拿着小黑板教当地小学生学写英文字母。但参加研学之旅后,可以获得公益证书,和几十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
一家知名教育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参与者可以拿到四张证书,包括一张国际认可的国际志愿工会(IAVE)志愿者证书、一张标注志愿者时长的志愿中国证书、一张支教地村委会下属公益机构志愿证书、一张该机构自设志愿基金会证书。
有学生家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志愿证书可以用于国内外升学,比如部分城市的公立高中毕业时要求一定的志愿者时长,还有的地方志愿服务会被写入综合评价手册,可用于升学择校。
“这些打着公益名义的商业研学项目,严重扰乱了市场。”深圳一家研学公司负责人安盛(化名)说。他所在的公司连续几年开展大凉山公益研学,但并非让中学生前去支教。
“我们的活动是与当地小学生结对,共同生活、学习,而不是为了拿张证书做样子。”安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这个项目最低5人成团,但目前尚未报满。“我们在考虑取消大凉山项目,因为最近争议太大了,但其他云南、贵州偏远地区的公益研学项目仍很受欢迎。”安盛说。
今年6月,四川省凉山州有关部门对支教研学活动进行了排查,发现2023年1月至今,全国各类社会组织或者公益机构到凉山开展的短期支教活动共有57项,其中35项活动向县市教育部门报备,有22项未报备。
当地已启动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虚假支教、虚假宣传等恶劣行为,狠刹各类乱象。
云南省教育厅发布提醒称,中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不具备支教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不适宜参加所谓“支教”活动,可利用暑期引导孩子参加与年龄、智力水平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避免盲目跟风。
规范研学组织管理
经历了2023年暑期研学的火爆和混乱,今年暑期伊始,各地就提前开展了规范工作。
近日,山西、河南、云南等省教育厅发布特别提醒,呼吁家长明晰研学概念、理性选择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称,家长朋友们要明晰研学概念,正确区分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和社会上打着“研学”幌子的其他收费活动,正确看待并慎重选择。
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印发《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对研学旅行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规划实施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与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邓纯考介绍,“《指南》阐述了性质、理念和特征,并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表述,为把握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依据,为科学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模板,应当有助于遏制当前设计与实施当中的乱象。”
“目前,研学乱象层出不穷,与服务标准不统一、课程设计不充分、团队建设不完善等因素有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储朝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研学旅行不能照搬学校教学,也不能只有旅行,要让参与者获得多样性的体验。”
“研学旅行指导师要在活动设计、程序安排、内容结构、成员组合等方面打破常规,要能对外界环境、信息快速感知,充分利用于活动之中。”他说。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就要求,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
《指南》也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学校、研学实践基地营地的研学旅行课程进行指导和管理,负责审查研学旅行课程,评估反馈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质量。
相关链接: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40711/herald/acdab7cd489e301e55b898b9c491ab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