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3-25 浏览:
昨天上午,本周刊为中小学生推出的开学福利——“你好 新学期”阅读写作公益课如期举行,反响热烈。此次活动一开始就受到学生家长的热捧,原定的100个名额,在家长们的强烈要求下增至200个。活动当天,主讲老师梁一粟都分享了哪些“干货”,一起来回顾下。
本次讲座,温州三亿体育注册的梁一粟老师以千古风流苏东坡为例,以多种维度和方法细读详解古诗词。
梁老师在常规解读之上以更新更丰富的视角细读详解苏轼三首词作:怀念发妻的悼亡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于被贬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梁一粟老师在讲座中提到,在当下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古诗词的内容涉及自然景物。尤其在小学古诗词教材中,“涉景”古诗词所占比重超过了40%。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掌握这类古诗的解读方法尤其重要,即通过诗人描述的自然景物推断其情感倾向,从而确立诗歌主旨。
梁老师说,文言文就像一门新的语言,在考试的时候可能经常会碰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这时不要急,第一次没读懂,不妨再读几次,多读几次或许就能多读懂几分意思。
据了解,之前七年级(上)语文期末检测中,就曾出现一道占22分、让考生判断自然景物、季节和诗人情感之间关系的题目。此题出得较为巧妙,适当地评估了考生的文本细读与分辨能力。
如何应对这类考题,梁一粟老师提出了“三步解诗法”,其内在逻辑如下:由古诗词中的关键景物(意象)判断诗中所描绘的季节,再综合考虑包括季节在内的多方面“信号”,接着推测诗人的思想情感倾向——是偏向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伤的,具体可能是什么,最后确定诗歌主旨。
在讲座中,还提到了苏轼对词的革新。他指出,苏轼的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改变了词的写作目的,从娱宾遣兴转向“为人生”的抒怀言志,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和题材内容,创造了新词风,提高了词体的文学品位和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梁一粟老师在讲座现场还推荐了《苏东坡新传》《阅读苏轼》《苏轼十讲》等书目,以期让来听讲座的学生和家长对苏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近两小时的时间里,引导、互动、思考……贯穿始终,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在场的学生和家长个个都很认真,学生认真地做笔记,家长拿着手机,跟着老师的PPT拍照、录像。市民杨女士一人前来听讲座,她说,女儿早上去上课了,她只能自己过来听,将老师上课的内容记录下来,也用手机拍了PPT内容,回头让孩子有空的时候,用上老师的解读方法,陪孩子一起阅读学习。
讲座的最后,梁一粟老师还就如何提升孩子文学素养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海量阅读、广泛涉猎、体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阅读方法与逻辑、作家写作风格与范式、作家个人特质等;记忆一些文学常识、经典词句。此外,应培养思维迁移能力:联系相似主题、意象的作品;出自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同一写作时间、地点的作品;等等。
今年就读于温州实验中学七年级的学生陈昱汐和妈妈坐在了第一排的位置,无论是听课还是互动回答,都特别认真积极。陈昱汐说,老师分享的内容,平时课堂上是没学到的,她对历史人物特别感兴趣,妈妈也从小就让她去了解这些人物故事,进行古诗词方面的积累。陈妈妈说,这些积累不一定跟考试成绩有直接联系,但是孩子有这方面的兴趣和积累,对从小学过渡到初中的语文,古诗词方面就不会吃力。
相关链接: